打造本草经济走廊 提升乡村产业位势

  • 桔梗茎叶-甘草茎叶不同配伍总活性成分及生物活性比较分析

    马红娟;李宏雅;赵年寿;王秀琴;华永丽;纪鹏;魏彦明;

    目的:比较桔梗茎叶-甘草茎叶不同配伍的总活性成分含量、抗氧化及抑菌活性差异。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法及香草醛-硫酸法测定桔梗茎叶-甘草茎叶总糖、总黄酮及总皂苷含量;通过检测DPPH、ABTS、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及Fe~(3+)还原活性评价桔梗茎叶-甘草茎叶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牛津杯法及试管二倍稀释法评价桔梗茎叶-甘草茎叶对肺炎链球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桔梗茎叶-甘草茎叶配伍后总糖、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均高于配伍前,以桔梗茎叶-甘草茎叶1∶2配伍后的总糖(12.22%)、总黄酮(1.14%)含量最高;以桔梗茎叶-甘草茎叶1∶2配伍对DPPH(IC_(50)=0.256 mg/mL)、ABTS(IC_(50)=1.317 mg/mL)及羟基(IC_(50)=0.078 mg/mL)自由基清除活性最强,Fe~(3+)还原活性为0.987 3 mmol/g;桔梗茎叶-甘草茎叶1∶2配伍对肺炎链球菌的抑菌效果[抑菌圈直径=(11.27±1.03) mm]明显高于其他配伍,进一步测得其对肺炎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31 mg/m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500 mg/mL。结论:桔梗茎叶-甘草茎叶1∶2配伍后总活性成分含量最高,其抗氧化活性及抑菌活性最强。

    2025年09期 v.44;No.260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9K]
    [下载次数:18 ] |[阅读次数:7 ]
  • 不同干燥方式对地参酚酸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陈洁;杜慧慧;王逾涵;任雪杨;马强;周浓;

    目的: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地参酚酸类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干燥方式。方法:采用福林酚比色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测定12种干燥方式下地参的总酚和7种酚酸类化合物的含量,并以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进行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不同干燥方式下地参总酚和7种酚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真空40℃(S9)干燥方式下最高,总酚含量为23.39 mg/g,7种酚酸总含量为11 830.72μg/g;鼓风60℃(S8)干燥方式下最低,总酚含量为16.52 mg/g,7种酚酸总含量为6 643.48μg/g,总酚含量相差1.42倍,7种酚酸含量相差1.78倍。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真空40℃(S9)干燥的地参综合得分最高,品质最佳,对DPPH、ABTS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也最高。结论:真空40℃(S9)干燥方式下,地参具有较高的酚酸类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可为地参干燥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44;No.260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1K]
    [下载次数:18 ] |[阅读次数:12 ]
  •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当归补血汤不同极性部位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王雅琼;赵彩霞;张宏美;司姗姗;樊秦;康万荣;孙宇靖;张璇;冯晓莉;阎教科;

    目的:研究当归补血汤不同极性部位HPLC指纹图谱及总黄酮、总多酚和总皂苷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明确其发挥抗氧化活性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建立当归补血汤不同极性部位指纹图谱;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总多酚和总皂苷含量;DPPH、ABTS和FRAP法测定抗氧化活性;灰色关联度法分析指纹图谱共有峰及3类成分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建立了当归补血汤不同极性部位的指纹图谱,确定13个共有峰,鉴定出7个成分。各成分与总黄酮、总多酚、总皂苷抗氧化作用贡献大小为:未知成分13 >未知成分12 >总多酚>总黄酮>总皂苷>芒柄花苷>未知成分7 >未知成分1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未知成分10 >绿原酸>未知成分9 >洋川芎内酯H >毛蕊异黄酮>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结论:当归补血汤不同极性部位发挥抗氧化作用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乙酸乙酯部位所含化合物含量最高,抗氧化活性最好,可为该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44;No.260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15 ] |[阅读次数:5 ]

研究报告

  • 复方黄黛胶囊与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药效比较研究

    陈曦;江文娟;郭鑫龙;陈浪群;胡永康;潘国旗;赵宽;张良;

    目的:比较复方黄黛胶囊与复方黄黛片(RIF)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药效及安全性。方法:建立BALB/c裸鼠APL皮下移植瘤模型,分别给予60 mg/kg RIF和复方黄黛胶囊灌胃20 d,观察肿瘤体积、重量及脾组织病理变化;另选用SD大鼠进行6个月重复给药毒性实验,评估药物对肝肾的安全性。结果:复方黄黛胶囊与RIF均能显著抑制APL小鼠肿瘤生长(P<0.001),且两者抑瘤效果相当。在抑制脾肿大方面,复方黄黛胶囊作用优于RIF(P<0.01)。长期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各剂量组大鼠肝肾功能指标均正常,未见毒性反应。结论:复方黄黛胶囊具有良好的抗APL活性,其在抑制脾肿大方面效果优于RIF,且长期用药安全性良好。

    2025年09期 v.44;No.260 25-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8K]
    [下载次数:13 ] |[阅读次数:2 ]
  • 马铃薯栽培种与近缘野生种茎叶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李瑞;杨迪;卢其能;李润根;沈春修;

    目的: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栽培种N2及其近缘野生种(Solanum cardiophllum)D、野生种(Solanum pinnatisectum Dunal)A茎叶中挥发性代谢物的组成差异和相似度进行鉴定分析。方法:采用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从挥发性成分方面比较马铃薯栽培种与其近缘野生种,利用多元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和KEGG富集进行系统性评价。结果:3组样本中共检测出包括酯类、萜类、酮类、杂环类等在内的12大类546种挥发性代谢物。3组样本茎叶中的挥发性代谢物存在明显差异,在代谢物组成上,野生种(S. pinnatisectum)A的种类更丰富。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和KEGG注释与富集分析结果,3个对比组中差异代谢物主要注释和富集通路都包含代谢途径、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芳香族化合物的降解以及蒎烯、樟脑和香叶醇的降解,推测与3组样本之间的种质遗传差异、代谢调控机制的差异相关。结论:该结果为马铃薯栽培种与其近缘野生种茎叶中的挥发性代谢物成分分析和植物源挥发性代谢物的药用质量评价提供数据参考。

    2025年09期 v.44;No.260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2K]
    [下载次数:11 ] |[阅读次数:7 ]
  • 3种白及属植物物候期和化学成分分析

    吴华雪;李文俊;李洪飞;浣杰;刘继;何周建;谢永东;李思言;郑雯雪;姜丽琼;

    目的:促进白及种质资源以及白及资源评价方法的发展。方法:收集白及属3个物种包括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 ex A. Murray) Rchb. f.]、小白及[Bletilla formosana(Hayata) Schltr.]和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 Schltr.)共16份材料,分别对其物候期、多糖、葡甘聚糖、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还原糖含量进行调查,并对其花期、绿期、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不同白及材料的物候期差异明显,白及花期较晚,但花期最长。白及中白及多糖含量最高,种内和种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葡甘聚糖含量种间差异不显著,种内差异显著(P<0.05),四川和云南之间的白及多糖和葡甘聚糖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苹果酸酯含量种内无显著性差异,种内差异显著(P<0.05),在四川省内不同产地之间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还原糖含量在种内和种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产地之间无显著差异。白及、黄花白及、小白及之间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材料间存在一定的聚类。结论:本结果为白及种质资源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评价白及资源提了供检验方法。

    2025年09期 v.44;No.260 38-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3K]
    [下载次数:30 ] |[阅读次数:15 ]
  • 施肥配比对滇重楼生长及产量影响

    柳敏;王彩云;周茂嫦;雷伟征;王永;张翔宇;

    目的:制定毕节滇重楼栽培的合理施肥方案。方法: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氮肥、磷肥、钾肥和农家肥的施用量对毕节滇重楼植株生长及根茎产量的影响。结果:氮肥施用量对滇重楼株高和茎粗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施肥量对滇重楼须根条数的影响不明显;通过建立各因素与产量的数学模型,得出4因素中对滇重楼根茎产量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农家肥施用量>磷肥施用量>氮肥施用量>钾肥施用量,滇重楼在该区域的最佳施肥方案为施氮量8.30~9.53 kg/667 m~2、施磷量9.92~10.98 kg/667 m~2、施钾量5.77~6.23 kg/667 m~2、施农家肥量2 849~3 133 kg/667 m~2。结论:合理配施氮肥、磷肥、钾肥和农家肥更有利于滇重楼植株的生长和产量的增加。

    2025年09期 v.44;No.260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5K]
    [下载次数:11 ] |[阅读次数:4 ]
  • 粤赣湘乐昌含笑种源种子的形质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吕百栓;周欢;韦如萍;郑会全;王润辉;晏姝;伍观娣;黄荣;

    目的:开展粤赣湘乐昌含笑种子形态特性研究,分析区域尺度环境因子变化与乐昌含笑种子形质变异的关联性,为促进乐昌含笑种质资源保护和培育优质种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东、江西和湖南3个省份16个种源地的乐昌含笑种子为研究对象,测定种子长度、宽度、厚度、形状指数、种子大小指数和百粒重等形态特征指标。结果:不同种源乐昌含笑种子表型性状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6个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3.44%~36.39%,遗传力范围为92.93%~98.61%;6个表型性状相关系数在-0.71~0.93之间,表型性状与环境因子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聚类分析将16个种源划分为3个类群(Ⅰ、Ⅱ、Ⅲ),第Ⅲ类群(湖南省万佛山镇和江西省龙下乡)的百粒重、种长、种厚和种子大小指数显著优于其他两类。结论:粤赣湘乐昌含笑不同种源种子形质差异显著,各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种源环境因子不是乐昌含笑种子表型变异的主要原因,湖南省万佛山镇和江西省龙下乡种源相对较优。

    2025年09期 v.44;No.260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下载次数:8 ] |[阅读次数:5 ]
  • 林下野生滇黄精生长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王灿;杨玉玲;李玲;彭翠仙;孙宏伟;杨清松;赵大伟;吴阔;陶永宏;

    目的:深入了解林下滇黄精生长对森林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年生健康林下滇黄精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与非根际样本相比,根际样本中的细菌群落丰富度(Ace、Chao1)明显较低,两个样本间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R~2=0.936,P=0.006)。在根际样本中,有55种细菌属显著上调,主要是以酸杆菌门为主,如Gp6、Gp4等,下调的微生物有51种,主要是Devosia和Ohtaekwangia等。同时发现土壤中有机碳、pH和有效氮对样本群落差异有显著影响,是促进根际酸杆菌亚群显著富集的主要驱动力。此外,根际样本中的细菌群落网络结构较为单一,而非根际样本中的网络结构则更加复杂。基于FAPROTAX数据库,共对51种细菌基因功能进行了注释,根际样本中反硝化作用(如亚硝酸盐反硝化、硝酸盐反硝化等)和自养(如光合自养等)类相关的功能基因显著高于非根际,而与硝化作用相关的基因却极少。结论:滇黄精生长对森林土壤细菌群落具有显著调控作用,它改变了林下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和相关网络模式,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理解林下滇黄精生长与根际微生物互作机制,也为其他药用植物林下种植技术研究提供新思路。

    2025年09期 v.44;No.260 59-6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1K]
    [下载次数:21 ] |[阅读次数:4 ]
  • 锁阳和白刺内生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合成菌群的构建

    李娜;彭瑜;石勇;吴志华;张玉颖;涂思送;操时婷;向景;陈世龙;邢睿;

    目的:分离锁阳和白刺内生细菌并构建合成菌群,为筛选促进锁阳种子萌发的功能菌群、提升锁阳人工种植效率提供基础。方法:采用高通量分离培养法,分离并鉴定锁阳茎和白刺根内生细菌;基于基因组代谢模型计算菌株间竞争性、互补性指数及代谢物转移潜力,筛选合成菌群。结果:获得352个ASV,隶属4门75属;锁阳和白刺共分离出45株25种细菌(白刺根36株21种,锁阳茎9株4种);构建代谢模型筛选出10组低竞争(平均竞争指数<0.7)、高互补(平均互补指数>0.1)且代谢物转移潜力强的合成菌群,其中1组(含Mycolicibacterium stellerae等4株菌)综合性能最优。结论:高通量分离结合代谢模型分析可高效构建功能协同的合成菌群,为锁阳种子萌发菌群开发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2025年09期 v.44;No.260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下载次数:21 ] |[阅读次数:4 ]

药用植物资源

  • 甘肃省定西市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焦旭升;张艳蕾;师立伟;栗孟飞;

    目的:通过开展全面调查,摸清定西市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分布情况及分布特征,为定西市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走访调查、野外踏查等方法,统计分析定西市野生药用植物种类数量、生境及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数量。结果:定西市共有野生药用植物372种,隶属79科246属,其中清热药112种,占比最高为30.10%,113种重点药用植物均被《中国药典》收录,珍稀濒危药用植物21种,国家级保护植物8种。结论:定西市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种质资源保护任重道远。该调查结果为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当地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5年09期 v.44;No.260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下载次数:18 ] |[阅读次数:6 ]
  • 江西省金溪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李佳;龚海丽;胡根秀;张伟清;叶鹤;李恩香;

    目的:全面了解江西省金溪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为该地区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进行野外实地考察、标本采集,结合第三次普查结果,对金溪县药用植物从物种组成、生活型、入药部位及重点药用植物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完成44个样地、220个样方套调查,记录金溪县药用植物150科447属645种,其中野生药用植物143科399属578种;含2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茜草科和豆科;生活型以草本植物占优势(56.75%);入药部位以全草类(34.67%)和根及根茎类(30.40%)为主;重点调查野生药用植物134种。结论:金溪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较丰富,但植被类型较单一,大部分样地生境破碎化严重,药用植物受人为干扰严重。本次调查可为金溪县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2025年09期 v.44;No.260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19 ] |[阅读次数:5 ]
  • 长江安庆段河岸带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罗来开;蔡新玲;林庶;方柽承;赵凯;

    目的:掌握长江安庆段河岸带野生药用植物分布规律与资源现状。方法:采用野外样地调查法和文献查阅法,对长江安庆段河岸带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并从科属组成类型、生活类型、组成特点、药用功效等多方面展开分析。结果:长江安庆段河岸带药用植物共计80科179属240种。药用植物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78.33%;入药部位以全草类为主,占总种数的61.67%;药用功效涵盖15类,其中以清热解毒类居多。结论:长江安庆段河岸带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野生资源利用程度低,无栽培药用植物种植,需加强长江安庆段河岸带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本研究可为长江安庆段地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9期 v.44;No.260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下载次数:15 ] |[阅读次数:3 ]

资源研究

  • 山西体育公园植物多样性调查及应用评价研究

    王冬慧;昝亚玲;程朝霞;胡方曈;刘芳丽;

    目的:为探究山西省体育公园植物资源多样性及应用规划效能,深度掌握体育运动与植物资源区域配置关系。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实地样方调查及数据统计方法,系统调查了山西省内11个体育公园的植物组成与群落结构。结果:体育公园共记录园林植物335种,隶属78科181属,优势物种方面,白皮松(重要值37.8%)、丁香(39.5%)及鸢尾(34.2%)分别为乔、灌、草类的核心类群。应用评价显示,晋北以云杉、侧柏形成防风屏障(盖度50%~75%),但夏季遮荫不足;晋中采用“国槐+油松+银杏”多层次配置,其群落配置合理性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晋南盐碱地适应性植物占比达21.3%,但季相单一。结论:体育公园植物多样性以多层复合群落为核心,呈现功能导向与生态结构并重的发展态势。建议未来设计应强化植物多样性对运动环境的服务功能,实现“生态-运动-景观”的多维融合。

    2025年09期 v.44;No.260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17 ] |[阅读次数:3 ]
  • 山东牟平沁水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种子植物调查与区系分析

    陈桂玉;魏国栋;饶培瑜;于冬松;项玥;

    目的:研究山东牟平沁水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种子植物资源现状,为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种子植物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实地调查山东牟平沁水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种子植物种类,统计分析植物类型、生活型、地理成分、用途。结果:山东牟平沁水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共有种子植物82科251属347种,以双子叶植物为主。生活型主要为草本植物,水生植物与湿生植物占比26.22%。种子植物的组成以单种科、寡种科和单种属、寡种属为主。菊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的科内种数超过20种。植物功能类型多样,主要为药用植物、可食用植物及绿化观赏植物,还有油脂植物、蜜源植物等。科的地理成分以世界广布(46.99%)为主,热带分布科(26.83%)和温带分布科(23.17%)的占比相近。属的地理成分以温带分布最多(51.39%),热带分布属次之(27.10%),世界分布属位列第三(19.52%)。结论:山东牟平沁水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种子植物资源丰富、用途多样;植物的地理成分复杂,以温带成分为主,具有明显的热带亲缘。

    2025年09期 v.44;No.260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8 ] |[阅读次数:3 ]
  • 山东省一级保护古树名木调查及特征分析

    井琪;韩新;仝伯强;徐婷;林勇;翟沙沙;刘丹;

    目的:探究山东省一级保护古树名木资源现状,根据调查结果及特征分析,对资源的保护提出相关建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收集山东省一级保护古树名木资源的种类组成、区系分布、生长状况和结构特征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系统分析。结果:山东省现有一级保护古树名木1 449株,隶属于24科31属34种,豆科、木樨科为优势科。这些古树名木在全省16个地级市均有分布,其空间分布呈现明显聚集状态,分布区类型呈现明显温带属性,树龄结构呈现金字塔型。结论:山东省一级保护古树名木资源丰富,资源密集度分布差异较大,生长状况普遍呈现衰弱或濒危状态。建议未来的保护工作重点放在4个方面:全面普查与系统管理优先推进,科学复壮与风险防范同步实施,公众参与与教育宣传持续强化,法律完善与城市规划深度整合。

    2025年09期 v.44;No.260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下载次数:16 ] |[阅读次数:5 ]
  • 基于MaxEnt模型的西藏濒危藏药材甘青青兰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

    王晓卓;王婷婷;兰小中;张保鑫;张植玮;危永胜;

    目的:利用MaxEnt模型模拟甘青青兰在西藏地区的适生区域,探究其资源现状和限制因子,为西藏地区甘青青兰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调查及数据库获得甘青青兰在西藏地区的实际分布点信息,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开展甘青青兰在西藏地区的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并分析限制其分布的主要因子。结果:MaxEnt最优模型的AUC值为0.94,表明模型拟合度极高(> 0.70)。甘青青兰在西藏地区的生态适宜性区划结果显示,西藏中东部为其主要适生区,高度适宜区主要包括日喀则市东部、拉萨市、山南市北部、昌都市等区域。最湿季平均温是限制甘青青兰在西藏地区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饱和雏形土为贡献值最大的土壤亚类,一年一熟短生育期耐寒作物类型为贡献值最大的植被类型。结论:甘青青兰在西藏地区分布较广,但总体资源分散,且受人为影响较大,应加强科学研究,以利于西藏地区甘青青兰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25年09期 v.44;No.260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下载次数:28 ] |[阅读次数:3 ]
  • 未来气候情境下烟台补血草在中国潜在适生区分析

    张志文;臧凤岐;解孝满;仝伯强;马燕;臧德奎;周长岭;吴其超;

    目的:预测未来烟台补血草[Limonium franchetii(Debeaux) Kuntze]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并筛选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因子,旨在为烟台补血草天然种质资源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野外实地调查所得的分布数据,利用MaxEnt软件筛选出影响烟台补血草分布的环境因子及潜在适生区,并联合ArcGIS软件对其适生区进行收缩扩张及分布中心迁移的预测。结果:当前烟台补血草潜在地理分布的总适生区面积约为1.344×10~4 km~2,高适生区面积约为0.264×10~4 km~2,且高适生区主要集中于山东半岛东部沿海及大连南部。每月温差平均值(38.7%)、等温性(16.9%)、土壤表层酸碱度(13.8%)、最冷季度的降水量(9.6%)、最冷月的最低温度(4%)是影响烟台补血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烟台补血草未来适生面积将大幅度缩减,尤其是高适生区的面积;未来烟台补血草分布重心可能将会向山东半岛东北沿海迁移。结论:本研究为烟台补血草种群的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以期为环渤海黄海区系植物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物种的分布、迁移和扩散趋势提供重要研究价值,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

    2025年09期 v.44;No.260 130-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9K]
    [下载次数:6 ] |[阅读次数:2 ]

  •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投稿须知

    <正>《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月刊)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其办刊宗旨是报道野生经济植物保护和利用的最新科研成果,介绍野生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综合利用及栽培技术,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从事野生经济植物开发利用者的相互交流,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服务。自1982年创刊起,《中国野生植物资源》先后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JST)和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报告来源期刊(WJCI)等。

    2025年09期 v.44;No.260 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2K]
    [下载次数:5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