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本草经济走廊 提升乡村产业位势

  • 基于多指标评价不同生长年限太白贝母的药材质量

    张建海;王向平;王志萍;冯彬彬;潘声旺;吴翠色;

    目的: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评估不同生长年限太白贝母质量,为有效评价太白贝母质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按照《中国药典》的检查方法分析不同生长年限太白贝母外观特征,观察其粉末特征和横切面显微构造,检测其水分、总灰分、浸出物等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测定不同生长年限太白贝母蛋白质、可溶性糖及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随着太白贝母生长年限的增加,其外观性状差异增大,而粉末特征差异不明显。5年生太白贝母醇溶性浸出物、总灰分、水分、淀粉、可溶性糖及蛋白质含量较2年生分别提高53.86%、26.41%、16.05%、19.10%、94.06%、35.50%,差异显著(P <0.05);5年生太白贝母总生物碱、贝母辛、西贝母碱苷和贝母碱甲含量较2年生分别提高47.51%、41.98%、18.60%、19.35%,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本研究系统全面地评价了太白贝母药材的整体质量差异,为优化太白贝母的质量评价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025年07期 v.44;No.258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9K]
    [下载次数:55 ] |[阅读次数:48 ]
  • 云南地产10种凤尾蕨属植物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其杀虫活性探讨

    陈雨婷;彭财英;马圆媛;梁永红;舒积成;

    目的:分析云南10种凤尾蕨属植物挥发油的成分及相对含量,探究其亲缘关系,并评价其杀虫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再基于层级聚类分析(H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开展亲缘关系研究,同时采用滤纸保湿浸叶法测定杀虫活性。结果:通过GC-MS分析共鉴定出烃类、酚类、有机酸等8类挥发油成分,共计66个化合物。HCA和OPLS-DA分析结果显示,10种凤尾蕨属可依据化学成分差异划分为3组。杀虫活性试验表明,所有供试植物挥发油均表现出显著的杀虫效果,其中蜈蚣草的杀虫活性最为突出,半数致死浓度(LC_(50))为4.38 mg/mL,其挥发油中酮类化合物含量为28.04%。进一步相关性分析发现,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与杀虫活性呈正相关。结论:首次系统分析了云南10种凤尾蕨属植物挥发油成分,其成分差异可为该属植物的分类提供依据。不同凤尾蕨属植物的杀虫活性差异显著,且酮类成分的含量与杀虫活性呈正相关。

    2025年07期 v.44;No.258 8-1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6K]
    [下载次数:42 ] |[阅读次数:27 ]
  • 提取方式对黄连木叶片精油化学成分及其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杨丽华;王悦;李晓娇;宋志姣;

    目的:探究不同提取方式对黄连木叶片精油成分及其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水蒸气蒸馏(SD)、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UASD)、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MASD)提取的精油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滤纸片法、自由基清除法评价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结果:3种精油中共鉴定出53种化合物,主要成分均为(+)-柠檬烯。3种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强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SD精油对供试菌种的抑制作用均强于MASD精油和UASD精油。3种精油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的分别为SD精油、MASD精油和UASD精油,对Fe~(3+)还原能力最强的为SD精油。结论:3种方法提取的黄连木叶片精油主要成分相似,且均具有较强的抑菌能力和抗氧化活性。

    2025年07期 v.44;No.258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下载次数:68 ] |[阅读次数:17 ]

研究报告

  • 霜桑叶水溶性降糖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含量比较研究

    姚正颖;胡舒瑶;王晓莉;王红梅;李楠楠;金敬红;吴亮亮;侯北伟;王潇潇;孙力军;

    目的:高效提取霜桑叶水溶性降糖活性成分,以及挖掘关联降糖功效的活性成分。方法:以体外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为指标筛选霜桑叶水提物的制备工艺,采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各水提物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并与体外降糖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料液比1∶40(g/mL)、热回流15 min提取的霜桑叶水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有最佳抑制效果,抑制率达到85.14%±2.41%。水提物中所检测的活性成分含量与α-葡萄糖苷酶酶活抑制率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多酚、1-脱氧野尻霉素(DNJ)、蛋白质含量与抑制率的相关性显著(P≤0.05),且多酚的相关性最强(r=0.99)。结论:本研究可为霜桑叶水溶性降糖活性成分的高效提取提供理论依据,霜桑叶水提物中多酚、DNJ、蛋白质含量可作为关联霜桑叶降糖功效的水提工艺评价指标以及降糖产品的质控指标。

    2025年07期 v.44;No.258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下载次数:66 ] |[阅读次数:18 ]
  • 甘肃省不同地区肉苁蓉中元素含量分析与评价

    董梅英;李东梅;孙建云;李拥军;王玉霞;李卫平;

    目的:分析甘肃省不同产地肉苁蓉中主要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探讨产地对肉苁蓉品质的影响,为肉苁蓉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甘肃省8个地区(敦煌市、临泽县、金塔县、瓜州县、民勤县、古浪县、靖远县和景泰县)肉苁蓉中20种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并使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甘肃省不同地区肉苁蓉样品中元素总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敦煌、金塔、民勤、瓜州、古浪、景泰、靖远、临泽。不同地区肉苁蓉中Ca、Mg、Fe、Al、Zn、Sr、B和Mn元素含量最高,Be、Sn、Cr、Co、Mo和Hg元素含量最低。这些元素在相关性分析中显示出显著性,表明肉苁蓉中的元素含量呈规律性分布,此规律可为鉴定肉苁蓉药材提供参考依据。将20种元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后提取出5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8.957%。根据主成分综合得分公式Y=0.380Y_1+0.333Y_2+0.137Y_3+0.078Y_4+0.071Y_5,计算出8个地区的综合得分排名依次为敦煌、瓜州、古浪、景泰、靖远、金塔、临泽、民勤。结论:该研究测定与分析了不同地区肉苁蓉的元素含量,为其药用安全性和道地性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2025年07期 v.44;No.258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4K]
    [下载次数:88 ] |[阅读次数:14 ]
  • 锰和锌元素对半夏试管珠芽形成及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樊慧;王进秀;张延红;何春雨;郭清毅;徐子杰;王琳佳;

    目的:探究有利于诱导半夏试管珠芽形成与试管苗生长的Mn~(2+)、Zn~(2+)浓度。方法:以半夏试管苗叶柄作外植体,1/2 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改变培养基中Mn~(2+)与Zn~(2+)浓度,观察统计其对半夏试管珠芽形成及试管苗生长的影响。结果:通过形态指标统计与淀粉粒数量对比,发现试管珠芽分别在Mn~(2+)浓度为100μmol/L、Zn~(2+)浓度为120μmol/L时诱导珠芽形态最佳,单珠芽诱导率最高且愈伤诱导率最低,植株生长最健壮,试管珠芽组织切片顶端分生组织下方所含淀粉粒数量最多,分布最均匀。结论:适宜浓度Mn~(2+)、较高浓度Zn~(2+)有利于半夏试管珠芽形成、试管苗生长及淀粉粒积累,且淀粉粒积累与植株生长呈正相关。

    2025年07期 v.44;No.258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3K]
    [下载次数:34 ] |[阅读次数:12 ]
  • 高原环境下2种红豆杉属植物生长期的生理差异比较

    高文于;邢震;杨红;吕庆鑫;杨际学;余应鹏;顾琪;

    目的:探究西藏2种原产红豆杉生长期的生理生化差异及其环境适应能力。方法:以6年生露地栽培的须弥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Zucc.)和密叶红豆杉(Taxus contorta Griff.)为研究对象,在西藏林芝市巴宜区进行地上部分生长规律监测,以及生长期枝条、叶片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2种红豆杉的株高和地径速生期为5~8月,新生枝条速生期为5~7月,地径生长滞后于株高生长约2个月。须弥红豆杉叶片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电导率和SPAD值均高于密叶红豆杉。2种红豆杉叶片有机碳、全氮和全钾含量均显著高于枝条,须弥红豆杉叶片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高于密叶红豆杉,枝条含量则均低于密叶红豆杉。2种红豆杉新生枝条C∶N均高于叶片,而C∶P则均低于叶片,2个指标在种间表现为:密叶红豆杉>须弥红豆杉,N∶P介于(2.07±0.05)~(2.82±0.17)之间。结论:须弥红豆杉的生长期比密叶红豆杉长,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密叶红豆杉,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更加敏感。2种红豆杉均表现为明显的氮限制,在露地栽培时应注意追施氮肥。

    2025年07期 v.44;No.258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2K]
    [下载次数:47 ] |[阅读次数:11 ]
  • 盐胁迫对一年生浙麦冬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魏忆然;倪穗;

    目的:探究盐胁迫对浙麦冬生理生化的影响,为浙麦冬耐盐品种选育及盐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一年生浙麦冬为材料,设置0、100、200、300、400、500、600 mmol/L共7个NaCl浓度,研究其在不同程度盐胁迫下盐害指数、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盐胁迫显著抑制了浙麦冬的生长。随着盐胁迫浓度升高及胁迫时间延长,盐害指数逐渐增加;叶片相对电导率在200 mmol/L NaCl处理14天时达43.38%,400 mmol/L处理21天后突破50%,并持续升高;脯氨酸含量也呈上升趋势,600 mmol/L处理28天脯氨酸含量为对照3.3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在14天达到峰值;而叶绿素含量从14天开始逐渐降低。结论:浙麦冬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耐盐性,盐胁迫14天的NaCl浓度耐受阈值为200 mmol/L。

    2025年07期 v.44;No.258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9K]
    [下载次数:83 ] |[阅读次数:15 ]
  • 生物农药对当归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及根腐病害防效的影响

    文殷花;何万春;尚虎山;王盼盼;刘鵾;

    目的:针对岷县当归生产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当地土壤质量下降以及当归产量和品质降低等问题,研究了4种生物农药对当归生长及根腐病防效的影响,以期找到适宜当地当归生产可以替代化学农药的生物农药。方法:通过大田试验,以当地常规用药代森锰锌为对照,研究了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阿泰灵和“保康灵1号”对当归生长及病害防效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阿泰灵处理显著增加了当归株高、株展,增强了CO_2的吸收及利用,促进了光合产物的积累,提高了当归产量,有效地防治了当归病害。与常规农药处理相比,当归株高、株展分别增加了66.35%、41.71%,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94.44%、116.60%和96.04%,胞间CO_2浓度降低31.28%,根干重增加17.43%,全株干重增加16.38%,产量提高38.25%。结论:6%阿泰灵可湿性粉剂能够显著促进当地当归的健康生长,防治病害的发生。

    2025年07期 v.44;No.258 59-6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48 ] |[阅读次数:9 ]
  • 不同生长期槲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

    曹敏;韩蓉蓉;肖忠;胡开治;谢立;刘燕琴;

    目的:分析槲蕨不同生长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掌握槲蕨不同生长期根际土壤微生物资源分布,为构建合理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石壁附生槲蕨不同生长期的根际土壤细菌16S rRNA和真菌ITS基因进行测序,并分析槲蕨根际微生物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槲蕨孢子叶倒苗期(S1)、孢子叶新叶萌发期(S2)和孢子成熟期(S3)根际细菌多样性差异不显著,3个时期优势细菌门均为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而S3时期根际真菌多样性显著高于另外2个时期,且该时期特有真菌种类最多;Ascomycota在3个时期均为优势真菌门,但S3时期的优势真菌门还有Basidiomycota和Mortierellomycota。属水平上3个时期的优势细菌属和优势真菌属种类均存在较大差异,S3时期的优势细菌属最多,但优势真菌属最少。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相关性及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因子主要影响槲蕨根际细菌和真菌的丰度和均匀度,对细菌多样性影响不显著,但土壤pH、全磷和镁对真菌多样性影响显著;且不同的优势细菌属和真菌属对土壤pH和养分含量变化的响应不同。结论:槲蕨根际微生物资源丰富,不同生长期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显著;土壤pH和养分含量的变化是影响槲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5年07期 v.44;No.258 64-7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1K]
    [下载次数:87 ] |[阅读次数:12 ]

综述

  • 油用牡丹栽培研究进展

    李雪婷;包颖;马国兴;李昊旭;付玲;张红心;蔡玉梅;

    牡丹是中国特有观赏植物,其籽油营养丰富,近年来被当成一种木本油料植物培育。推行油用牡丹的种植栽培、发展油用牡丹产业是解决国内食用油依赖进口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本文综述了油用牡丹主要栽培品种及分布、不同地区油用牡丹的引种栽培情况及其适应性,并对套种模式、栽培密度、修剪及其他栽培措施对油用牡丹生长及种子品质产生的影响进行概述。最后,结合当前的栽培情况提出了研究展望,以期为油用牡丹栽培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44;No.258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42 ] |[阅读次数:16 ]
  • 樟树资源与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黄兴格;陈韵竹;陈景震;李培旺;吉悦娜;李力;王昊;谢红军;蒋国强;彭映辉;杨艳;周宵;

    樟树是我国重要的木本芳香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及西南各省。樟树应用广泛,其精油是医药、食品、化工等行业的重要原材料,具有安神、抗氧化、抑菌、驱虫等功效。樟树精油应用历史悠久,随着香精香料及“芳香疗法”需求的增加,野生芳香型樟树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导致其资源大大减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建立资源繁育体系,不仅能保存资源的多样性,同时还能扩大其资源量,是缓解野生资源紧缺的重要手段。明确樟树资源特征,是选育樟树资源优异种质、优化繁育体系、合理评价樟树资源的关键依据。本文从樟树资源分布、化学成分特征与繁育技术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樟树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44;No.258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60 ] |[阅读次数:16 ]

资源研究

  • 赛里木湖流域雪岭云杉分布的空间分异及驱动因子

    黎攀;陈晨;李娟;比拉力·依明;牛克昌;

    目的:探究赛里木湖流域内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分布的空间分异状况,解析地形和气候因子的驱动力,为其科学保护管理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数据和方法,提取雪岭云杉与坡度、坡向、海拔3个地形因子及World Clim数据库中的17个历史气候因子,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比较雪岭云杉分布的空间分异程度、各因子及因子两两交互的驱动力。结果:(1)赛里木湖流域内土地面积862.09 km~2,雪岭云杉呈条带状聚集分布,面积52.10 km~2,覆盖率为6.04%;(2)雪岭云杉分布的空间分异性明显程度及因子驱动力:最热月最高温>海拔>最热季度均温>最湿季度均温>最热季度降水量>年温差>年均温>最湿季度降水量>其他;(3)交互因子驱动力:坡度∩等温性>最热月最高温∩最冷(干)季度降水量>坡度∩年降水量>坡度∩海拔>其他;(4)雪岭云杉最倾向生长于最热月最高温17~18℃、海拔2 400~2 600 m、最热季度均温10~11℃、最湿季度均温8~9℃、最热季度降水量170~180 mm、年温差39~40℃、年均温-2~-1℃、最湿季度降水量190~200 mm的区域。结论:赛里木湖流域雪岭云杉分布的空间分异明显,气候、地形因子对其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应因地制宜地对雪岭云杉进行保护和培育,充分发挥其生态与经济价值。

    2025年07期 v.44;No.258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下载次数:35 ] |[阅读次数:12 ]
  • 基于当前气候条件的乐昌含笑中国适生区划分

    韦如萍;晏姝;梁思明;黄荣;王润辉;伍观娣;郑会全;

    目的:对近危树种乐昌含笑在中国境内的适生区域进行划分,明晰其地理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为科学引种栽培及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询数据库及野外实地调查获得乐昌含笑的现有分布样本数据和26个环境因子数据,利用刀切法(Jackknife)评估关键环境因子的重要性,并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分析了当前气候条件下乐昌含笑在中国的适生区分布情况。结果:MaxEnt模型预测得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的测试数据面积值(AUC)为0.984,表明模型预测准确。模型预测的乐昌含笑高适生区(P> 0.7)和适生区(0.5 <P≤0.7)主要分布在103.04°~122.20°E、21.70°~32.07°N范围内,多集中在我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南部区域,分布面积分别约为43.73 km2和87.69 km2。影响乐昌含笑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包括最暖季度平均降水量、最冷月份最低温、昼夜温差月均值及最干月份降水量,对模型的贡献率分别为68.5%、14.2%、9.0%及5.2%。当最暖季度平均降水量为450~1 100 mm、最冷月份最低温为-0.5~5.5℃、昼夜温差月均值为7.0~8.5℃及最干月份降水量为30~55 mm时,乐昌含笑表现出良好适生性,存在概率值P≥0.5。结论:乐昌含笑树种分布主要受限于水分和热量两个环境因素,MaxEnt模型预测的乐昌含笑适生区能够准确地反映乐昌含笑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特征,为乐昌含笑引种栽培、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7期 v.44;No.258 9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6K]
    [下载次数:45 ] |[阅读次数:12 ]
  • 北京松山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

    王玲;盖立新;张星;安菁;李林;沈延京;闫松柏;卢俊;曹嘉俊;耿玉清;

    目的:厘清自然保护区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分布特征,为种群监测和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方法:在野外调查、查阅标本和数据库比对的基础上,对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功能区块和8个海拔梯度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组成、濒危程度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北京松山分布的国家级和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56种,隶属24科43属,其中兰科植物22种。有13种被列入《IUCN物种红色名录》;有53种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其中受威胁物种占总种数的35.71%,有近危10种、易危5种、濒危5种。功能区块的水平分布上,物种数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征。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上,物种数呈现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又增加的趋势。在不同功能区块和海拔梯度中,分布频数为1~2次的物种分别有31种和24种,占总种数的55.36%和42.86%。结论:约50%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范围较为狭窄,东部功能区块及海拔627~1 400 m的范围是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适宜的分布区。

    2025年07期 v.44;No.258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44 ] |[阅读次数:17 ]
  • 大理州龙棕野生资源调查及群落结构研究

    杨淑娇;杨建军;王有位;王有兵;李金亮;姜健发;胡昌平;赵雪美;毕迎凤;

    目的:摸清大理州龙棕野生资源分布情况及其群落结构特征,为开展龙棕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理州龙棕野生资源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并重点分析不同龙棕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龙棕分布于大理州东部的祥云、宾川、鹤庆及大理4个县市,海拔分布范围为1 771~2 772 m。大理州龙棕分布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按优势种可将其分为8种群落类型,共调查到维管束植物63科124属159种。8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差别不大,但从物种相似性来看,各个群落间物种组成又极不相似。大理州龙棕适生区面积较大,高适生区主要位于祥云县和宾川县。结论:大理州是龙棕野生资源的重要分布区和适生区,龙棕所在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影响其空间分布格局。

    2025年07期 v.44;No.258 11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7K]
    [下载次数:28 ] |[阅读次数:16 ]
  • 山东省濒危植物紫椴群落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

    高磊;窦霄;徐婷;井琪;高祥斌;宋福荣;刘丹;

    目的:探究山东省内濒危植物紫椴(Tilia amurensis)天然群落的生态位特征和种间联结关系,为保护濒危植物紫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东省内紫椴天然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结合联结系数AC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进行生态位特征和种间关系分析。结果:乔木层紫椴的生态位宽度最大(10.11),灌木层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的生态位宽度最大(16.43)。生态位重叠指数平均值为0.18,生态位重叠较小的种对占多数,紫椴群落对资源利用程度较弱。群落灌木层总体联结性表现为显著正联结关系,表明灌木层正处于更新状态,相对稳定;乔木层则处于不稳定状态。种间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显著正联结关系的种对较少,多数物种间较为独立。结论:生态位和种间联结关系不是导致山东省紫椴群落濒危的主要原因,紫椴能够正常更新,但成年个体极少,需加大力度就地保护和抚育紫椴幼苗。

    2025年07期 v.44;No.258 12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8K]
    [下载次数:61 ] |[阅读次数:15 ]
  • 互助北山苔藓类植物资源调查及其物种多样性分析

    张文剑;王慧春;陈小兰;王煜涵;

    目的:了解青海省互助北山苔藓类植物资源分布情况。方法:采用线路调查法、样方调查法和访问法对该地区苔藓植物进行调查、标本采集、物种鉴定和相关分析。结果:研究区分布20科29属45种苔藓类植物,其中苔类植物3科3属3种,藓类植物17科26属42种。该区域苔藓类植物以北温带和东亚分布区系为主,且苔藓物种数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少。不同植被带中生长的优势种不尽相同,山地典型灌丛草原带和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地面生苔藓植物的物种更替和变化速率过渡最快,寒温性针叶林带和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地面生苔藓植物群落的变化最明显。结论:互助北山苔藓类植物资源物种组成丰富,优势科属明显,植被带间多样性差异显著。本研究为了解该区域苔藓类植物资源状况提供了本底数据。

    2025年07期 v.44;No.258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71 ] |[阅读次数:16 ]

  •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投稿须知

    <正>《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月刊)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其办刊宗旨是报道野生经济植物保护和利用的最新科研成果,介绍野生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综合利用及栽培技术,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从事野生经济植物开发利用者的相互交流,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2025年07期 v.44;No.258 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下载次数:13 ] |[阅读次数:25 ]
  • 下载本期数据